——内蒙赤峰山金红岭有色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纪实
□ 红岭矿业公司 李军
站在新起点,企业如何发展,不仅是广大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更是新公司领导者们必须思考决策的首要问题。红岭矿业开发团队紧紧围绕山东黄金集团“十二五”战略规划,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目标,以集团文化为统领,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凝聚全体员工的意志和力量,踏上了科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从此拉开了把红岭矿业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效益显著、和谐文明的现代化矿山的大幕。
一、着力迅速提升产能
集团公司派来的创业者们风雨兼程,深入生产一线实地考察,在最短时间内提出了扩产改造的计划。一是承包经营。公司率先在采掘车间和选矿车间开展了内部承包经营试点工作,通过建立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生产能力由接管时的不足1100 t/d,当月就达到了1403 t/d,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二是高效采矿。在采掘车间推广应用高效率的深孔采矿与传统浅孔采矿相结合的采矿方法,使资源开采日趋合理,增加了采矿量和降低了贫化率,缩短了井下采矿、供矿的作业周期,供矿品位等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计划目标值;三是科学配矿。公司领导要求有关技术人员根据化验分析及实验结果科学配矿,及时调整供矿点和配矿比例,改进选矿工艺,使选矿回收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四是优化升级。公司组织技术力量先后对选矿磨浮、脱水系统工艺流程和指标差、能耗高、故障多的设备进行了优化升级改造,到2010年10月份生产能力一举达到了超乎想象的2000 t/d。
二、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开工
2010年11月12日,赤峰山金红岭有色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揭牌、山东黄金•中色赤峰铅业有限责任公司揭牌暨10万吨/年铅冶炼项目复工庆典仪式在内蒙巴林左旗隆重举行。此次揭牌复工启动的10万吨/年铅冶炼项目,是集团实现内蒙有色基地做大做强的又一重要举措。
2011年4月22日9点18分,在纷纷扬扬的瑞雪映照下,赤峰山金红岭矿业公司3000吨/日采选建设项目庆典仪式在装饰一新的红岭矿业公司办公楼前隆重举行。
如今,巴林左旗大地上,到处涌动着红岭矿业项目建设的发展热潮,在项目施工现场,车辆往来穿梭,挖掘机不停地挥动着巨铲,轰轰烈烈地掀起了10万吨/年铅冶炼和3000吨/日采选扩建项目的建设高潮,必将对提高公司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循环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三、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公司启动了矿山井下大规模投资改造项目,投入安全资金860万元,接连完成了20多项安全整改工程。在安全文化建设上,从年初开始,红岭矿业相继开展了“安全专项整治”、“学规程、反违章、除隐患、抓落实、保平安”、“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制定了外委工程施工管理暂行规定,在外委施工合同中专门增加了“安全管理”条款;公司与采掘车间、选矿车间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车间与职工层层签订责任状;开展了管理人员安全知识考试和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
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红岭矿业以其大治理、大整合、大规范、大提升的强力举措,从根本上消除了安全隐患,改善了安全生产条件,实现了安全生产由内而外脱胎换骨的转变。全体矿工对此表示全力支持,他们说“企业越做越大,技术、设备就会越来越先进,我们采矿时也就更安全”。红岭矿业真正实现了让企业更安全高效、让员工更体面尊严。
四、草原是家,环保是天
环境是最大的资源,生态是永久的财富。为了使矿山产生的废碴、废水、废气保持达标排放,红岭矿业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使“三废”综合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保持了矿山美丽清洁的环境,受到了当地农牧民的好评。在注重矿山生产环境的同时,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2010年对矿区环保治理投资达1600万元,红岭员工们欣喜地看到自己所处的生产场所、生活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如今矿区植被覆盖率已达80%,水土保持工程被评定为赤峰市样板工程,并代表巴林左旗企业在内蒙古自治区水利调研会上介绍水保及节水经验。
五、山东黄金企业文化在草原生根发芽
矿山的企业文化,关系到矿山的生存和发展。红岭矿业积极响应集团号召,做民族团结的模范,深入践行“三不让”承诺,让矿工真切感受到“黄金一家人、集团一家亲”的关怀。饮水思源的红岭人在着力提高产能和效益的同时,注重加强和地方政府及群众的关系。不遗余力地帮助周边农牧民解决一些诸如用电、用水、修路等实际困难,还经常邀请苏木、嘎查领导和厂矿负责人开展联谊活动,促进了相互了解与合作,形成了政、企和谐共存共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有一种关怀,暖人心扉;有一种公平,催人奋进;有一种忠诚,让人感动;有一种责任,使人铭记。人们普遍感到一股暖流在红岭矿业蔓延,整个矿山都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那是山金企业文化的底蕴在人心中升腾。
展望未来,红岭人必将以伟岸的气魄、宽广的胸怀和无尽的豪情,在波澜壮阔的矿业开发大潮中,心手相连、披肝沥胆,谱写辉煌而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