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沙莎 韩晓惠 王宏楠 张阳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年轻时挥洒激情,将美好青春全部奉献给了矿山。如今,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头发,压弯了他们的脊背,但他们仍坚持奋战在矿山一线,做好“传、帮、带”工作,为企业发展鞠躬尽瘁。
充满智慧的矿山老兵
张松明,是一位充满智慧的矿山老员工,结束了14年的军旅生涯后,他把满腔热忱全部投入到矿山工作中。作为军人,他时刻高标准要求自己,作为党员,他更是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起着模范带头作用,他用自己的智慧为矿山工作增砖添瓦。
1998年,张松明来到青岛鲁润公司选矿车间从事机电维修工作,期间,由他想到的金点子为公司带来不小效益。2010年,张松明又调到青岛鑫汇公司氰化车间继续干起了他的老本行。虽然,他只是普通的机电维修工人,但是勤动手、勤思考的习惯,让他小发明源源不断。在大鄂破减少动额上端磨损这项技术的改造中,张师傅就提出了好建议。最近,他又发明了一个水中漏电显示装置,提高了工人工作的安全系数。
青春里有汗水 也有自豪
“1975年我22岁,平度筹建县金矿我就来了,1976年正式建矿。”现在青岛金星公司汽车队的郑全荣师傅自豪地说起了他的经历。
那是一段让人刻骨铭心的时光。现在一采区还保存着一些老房子,郑师傅说,那是金星最早的房子,是他们一砖一石垒起来的。郑师傅和工友们从现炸药库所在的山上把石头一块一块背下来,再一块一块垒起来,盖起房子,圈起围墙,建成了最早的平度县金矿。刚建矿,单位资金不足,没有铲车,往沈阳送矿粉时,郑师傅他们就把矿粉用袋子装起来,一袋100多斤,一到发矿粉时大家就用肩膀把矿粉扛到矿车上,再往外送。
一晃39个年头过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小青年,现在即将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回家含饴弄孙。历史不会忘记,金星人不会忘记像郑全荣师傅这样的老矿工,他们是公司的功臣,也是他们铺就公司曾经的辉煌,见证了公司的昨天。他们勤劳质朴的优良品质,也将传承一代又一代的金星人。
坚守撑起一片天
青岛莱西公司治安保卫部爆炸物品管理主办吕洪吉,自公司成立以来就坚守在这个岗位,与公司一同经历风雨,见证了公司的成长。
当笔者来到风井爆破室准备采访他时,他正在核对施工队上报的爆炸物品使用编制计划。因为使用的爆破物品的型号、导爆管等会根据施工进展情况有所调整,老吕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向施工单位了解施工进展情况,并根据进度对编制计划精心审查、核对,熬夜是经常的事。但只要公司有爆炸物品的需要,不管冬夏,哪怕是半夜三点钟,他都随时待命,立刻动身。问及这个职位是否吃苦时,质朴的老吕说道:“有啥吃苦不吃苦的,都是为公司出力,公司发展好了,咱们也就好了。”
手把手带好徒弟
来到青岛铅锌公司尾矿压滤车间,只见于洪彦师傅一边拉滤板,一边对身后的“徒弟”言传身教,看到小徒弟的进步,于师傅满意地点了点头。
56岁的于师傅,是青岛铅锌公司年龄最大、资格最老的员工之一,出于对矿山工作的热爱他来到铅锌公司,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于师傅技术熟练,操作到位,业务精湛,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容不得半点马虎”。身后学徒的小孙如此评价他,“于师傅手把手地指导我们,对我们谆谆教诲,从不吝惜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就适应了岗位”。
于师傅所在的岗位经常需要值夜班,他自告奋勇承担起大部分的值夜班任务,于师傅朴实地说:“自己家离矿比较近,上班方便,自己多值些班可以让离家远的同事好好休息休息。”对此,同事们都心存感激。他还是个有名的“勤快人”,闲暇之余,他看到哪里不干净就去清扫,车间的窗户、地面和压滤机被他擦拭得一尘不染,于师傅的敬业精神感染了周围的同事,大家也都以他为榜样努力工作,共同维护着压滤车间的高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