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导读

主办: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http://wwww.sd-gold.com

投稿邮箱:88561854@163.com

总编:徐建新

执行总编:许永红

主编:王凡 (0531)67710557

责任编辑:王伟霞 67710590

春向昆仑行

作者:山东黄金集团

  

——山东黄金对外开发侧记

编者按:
  近日,由集团党委常委王立君带队,集团副总工程师赵克文、中华矿业事业部总裁王树海,以及战略规划部、人力资源部、法律事务部、深改办和中华矿业事业部的同事组成专项工作小组, 对集团所辖企业开展法人企业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现场核查,进而通过规范化治理实现轻装上阵,快速发展。青海是工作组到达的第一站,请看来自一线的报道。


  四月,济南已是人间芳菲天;昆仑,却仍有鹅毛大雪漫天飞舞。曾在青海奋战过的笔者重回昆仑,看见曾经的战友们继续奋战在这片高原之上,感受到他们用艰苦奋斗的坦然将对故乡的热切怅望硬生生逼回心里,为他们写下了这首春天的长诗。

春天应该早些到这里


  车到青海昆仑的时候,在青海山金下了一天的鹅毛大雪没有跟过来。这里的海拔低了四百米,春天仿佛应该早些到这里。厂区内外新植的三万多棵树似乎懂了这样的心意,在狂劲的风里摇曳着,想要给我们展示硬朗的昆仑也有风姿绰约的那一面。
  青海昆仑的张旭秋总经理不在公司,这让我有些意外,他已经在昆仑深耕了整整七年,很少听说他休假,也很少在来到矿区的时候看不到他。他就像“定海神针”一样,每天早上不到七点便奔向机车轰鸣的厂房,八点他会准时坐在会议室等他的战友。因为八点十五分是青海昆仑一年到头都雷打不动的晨会时间。可这里是昆仑啊,只要入了冬,只要不至盛夏,早八点的太阳都不会将天空点亮!
  这样的工作习惯是他从青海山金带过来的,是七年前他投身青海便养成的。他屏蔽了“条件恶劣”,屏蔽了这里是海拔3625米的昆仑山腹地,正常人的体能在这里要下降40%,他唯独记得自己是山东黄金对外开发的创业者。虽然七年过得苦,过得累,但他从来没有任何抱怨,甚至从青海山金转战青海昆仑后还感恩地说,“没有对比就没有强烈的幸福感。”他为此变得努力,因为比起那些仍然奋斗在“沟里”的兄弟,青海昆仑的海拔低了四百米,公司驻地到了镇上,偶尔还能见到“堵车”的模样。这里不再是寸草不生的昆仑荒漠,只要努力去做,美丽的格桑花儿便有可能芬芳绽放。这是忙碌和疲惫之外,青海昆仑回馈给他们的一点点春天的温暖和芬芳,是他们用心守护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美好时光。

八小时之外的坚守

  去海拔4200米的阿斯哈矿区检查时,有人问了一个问题,“八小时之外他们在干什么?”,这个问题在现场工作会上被再次提起。
  张旭秋号召全厂员工利用业余时间,持锹铲土,运苗浇树,在这自然环境恶劣、冻土如铁的青海高原硬生生用人力挖出了15000个树坑,为了使新种树苗存活,还对每个树坑进行换土400余方,将12000株幼苗种入每一块空地,种下一棵棵希望之树。在这之前,他们实现了企业的扭亏为赢,实现了连续两年春节不停产,厂区内外已有十万多棵树与他们默默陪伴。
  当见到2012年与我一起来到青海的马政文时,他的样子变得让我不敢相认,灰头土脸的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过度的劳累和睡眠的缺失让他显得极度疲乏。我正暗自伤感,他却一脸轻松地笑着说:“没事,种树晒的!我们被张总的精气神带动着,便想一直努力干,往好里去干。黑点瘦点怕什么!”
  知道张旭秋的父亲离世是在晚间。我能想到,张旭秋向人介绍成为高原地区基建奇迹的青海山金1000吨/日采选项目时的自豪模样;我也能想到,为了山东黄金“对外开发到了哪里,山东黄金的绿色矿山就要到达哪里”的庄严承诺,他坚持数年,让矿山焕发新绿时的那份满足;可我无法想象,春节值班时,听到父亲因为心梗被送到医院抢救却无法在床前尽孝时,那个自责儿子的模样;我更无法想象,正在西宁忙碌的他,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向集团请假时,话到嘴边,却泪如泉涌时的模样;我更无法想象,年迈的老母亲见到瘦了三十多斤的儿子,同样强忍着眼泪,拉起长跪不起的儿子,喃喃一句“能回来送一程就好。”的揪心画面。
  山东黄金在青海的事业发展,是以山东黄金管理、技术、资金、文化、品牌等全方位支持作为强大后盾,更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传承了山东黄金文化基因,融合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高原精神的对外开发将士。他们就像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颂扬的昆仑草一样,经得起雨雪冰霜,始终屹立在昆仑山之上。面对困难和问题,不等待、不退缩,用“改变思维,拓宽思路”的办法,认真分析,逐步找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办法和措施。虽然柔弱,但足够强大和自信。
  2016年,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玉民在青海考察时提出,要“站在战略高度来看待青海”。这既是对过往山东黄金挺进青海战略的肯定,也是对青海昆仑这样开发企业的鞭策。山东黄金要“争做国际一流,勇闯世界前十”,走出去是必然的选择。青海山金、青海昆仑、西部地勘等企业,是山东黄金西部开发的战略支点,肩负着山东黄金西部开发“桥头堡”的光荣使命,作用和成效日益显现。
  现场工作会上,王立君常委对此无限感慨地说,一个企业,能迎来一个省的省委书记、省长、副省长等诸多领导多次视察,是了不起的,是让人敬佩的,说明这个企业有做得好的地方值得好好总结。

坚持到底就是信仰


  到达西宁的当天,灰黄色的天幕压在头顶,正是沙尘暴最猖狂的季节。不仅如此,十天竟然下了三场雪!西部地勘的所有矿权都在昆仑山腹地,比如大柴旦行委胜利沟金矿项目部,距离西宁需要十多个小时的车程。如果想要买到新鲜的蔬菜或肉食,更要去离项目两百多公里最近的“城市”,可只是进出大山便要两个多小时。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山东黄金地勘队伍发扬精诚所至的“黄金精神”,在资源勘探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西部地勘公司总经理王晓东给我们讲述了他在野外与天斗风沙、与自然斗蚊蝇、斗大老鼠的事情。
  在王晓东的描述里,一年四季中只有春天的风沙最大,真似飞沙走石般壮观。所以,常常是夜不能眠,因为要一晚上紧张而努力地抱着帐篷的“腿”,稍有松懈,帐篷便要被狂风连根拔起。晚上没法睡,白天的风稍有消停,他们便要背着地质包到勘探点去工作。没有一个勘探点可以如履平地,爬了一天的山下来,整个人都要累瘫在帐篷,一动也不想动。可不动也不行,还要将白天的工作用图纸表现出来。
  终于送走风沙,又迎来蚊蝇。明明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却从不乏猖狂的“东西”,一场大战不可避免。最多的时候,一巴掌拍死上百个蚊子。王晓东却笑着感慨说,蚊子还是太少了,要是再多点,密密麻麻地布满头顶,倒是可以替大家挡紫外线了。他们的身上哪里还有城市人的样子?头巾、帽子、手套……“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打钻的”形容得就是他们这群野外地质人员。即使午间的气温高达四十度,他们也要将自己包裹得只剩眼睛,因为强烈的紫外线会通过丁点的空隙完成对他们的进攻。我笑他常年出野外却还这么白,他回应我说,那是因为一小时就能被晒脱一层皮,一层又一层的黑皮蜕干净,所以便只剩下肤红肉白。
  王晓东的幽默还在继续,因为刚送走蚊蝇,老鼠却又结队而来。有一天晚上,迷糊中的他感觉枕头处有异样,用手机一照,竟是一只贼眉鼠眼的老鼠,他们在帐篷里斗了足足半个小时。这些老鼠,啃坏了皮箱、啃烂了水果、啃漏了米袋……厨房的帐篷一晚上最多打死过17只老鼠。厨房可是他们最宝贝的地方。野外没有保鲜和冷冻处理,每次采购回来,大家只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有新鲜的肉食消灭干净,余下的日子便以青菜度日。洗澡更是天方夜谭的事。驻地挖的那个大水坑,进城买菜也要买回水,注入到水坑中,这便是维持并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甘甜”的宝贵资源。当然,最开始一定会闹肚子,时间长了便习惯了,反倒是一进城再喝上干净的水又会闹肚子。
  这是一种“有趣”的循环。那苦不苦呢?王晓东说,没啥苦的,这都是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坚定走下去。走下去,便是信仰。

且做故乡慢体验


  见到蒋万飞是在甘肃西和县,他离开青海已经整整一年。说起自己奋战了六年的地方,他的语气马上变得高昂。
  自从来到青海,蒋万飞便喜欢上了汪峰的歌,正如那首《北京 北京》所唱:当他走在昆仑,他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他似乎听得到昆仑的心跳,这里有太多让他眷恋的东西……他坚信那是能让坚强的男人在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中变得柔软的昆仑,是能让每一个创业者在担当和责任中寻得到归属和敬畏的昆仑。然而,昆仑回馈他的,却是高原反应引发的眼疾。医生告诉他,只要不离开高原,他的眼疾便会越来越严重。当他来到西和中宝,海拔低了一半,“陇上江南”不乏绿色滋养,他的眼睛终于恢复正常。而这次的重逢,他说的最多的却是感恩那些在付出与收获、挣扎和崛起中奋斗的昆仑时光,他们一路艰苦却也一路坚强,一路辛酸却也一路欢歌——那是他们与昆仑最紧密的联系。
  那种感觉很像《小王子》里表达的情感,因为“重要的事,是看不见的”,因为“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昆仑便是他们眼里开花的星星,虽然他们做不了让家人引以为荣的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可他们愿意为了山金这方热土,愿意让胸前的标识时刻提醒自己,这是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
  蒋万飞还讲起自己在青海六年坚持的“以伯为乐”。他将“伯”看作《左传》里的“亦唯伯仲叔季图之”,在这里,他只想身先士卒,带头做一个困难的挑战者、逆境的破除者、快乐的制造者。他还想将这种快乐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个人,以“伯”之所行,带着战友们奔出“乐”之未来。
  “以伯为乐”是蒋万飞的智慧表达和情绪抒发。这一点与当年畅游赤壁的苏轼在逆境中仍然歌吟不止的审美人生极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坦荡磊落的胸怀,已经成为每一个深耕昆仑的山金人年深日久所拥有的豪迈。所以,离开青海的蒋万飞才会写下 “来时雪暗昆仑山,去时桃李正争艳。青不青来甘不甘?且做故乡慢体验。”
  好一个“且做故乡慢体验”!正是将每一个战场当作故乡,正是对故土的眷恋,让这些战士的心中生出了更多的希翼和力量,并以存在和奋斗成就对理想信念的决绝,最终成为生机勃勃的山东黄金壮阔发展历程中最生动的力量。这样的情怀张旭秋也深深懂得,他更愿意将对外开发看作一段“向光取暖”的人生旅程。因为在路上,因为去远方,他们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人生风景,体验到了我们体验不到的生命历程……这样的经历,值得我们感叹和尊敬;这样的情怀,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他们写一首四月的长诗。
(奚凤群)

春向昆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