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洲公司攻坚发展纪实
4月份,金洲公司金青顶矿区地质探矿取得重大突破,困扰公司十几年的资源危机一朝而解。集团在贺信中这样写道:“欣闻你公司金青顶矿区-435米等中段地质探矿取得阶段性重大发现,增储前景乐观,成绩鼓舞人心。在此,特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回首年初,金洲公司还处于“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由于资源严重危机,生产接续艰难,黄金产量呈现断崖式下滑,企业前景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逆势突围的背后,正是金洲人牢记矿山人的初心和使命,牢牢把握集团战略不动摇,在困境中坚守、在压力下奋起的结果。
“三大会战”扭转被动发展局面

图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玉民在金州公司调研
作为1970年建矿的老矿山,近年来,金洲公司一直流传着“狼来了”的故事,这只狼就是资源危机。
经营最为困难的时候是转入2018年。由于残采资源的枯竭,金洲公司各矿区大多无矿可采、无好矿可采,主生产矿区金青顶矿区仅有1个采矿矿房,上半年黄金产量仅完成年度指标的三成。
作为矿山企业,资源就是企业的命脉,没有资源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去年8月份,金洲公司新领导班子组建后,思想压力非常大,如何破局发展,尽快将公司从下坡路上拉回来,成为每一名班子成员深深思考的问题。
“既然资源问题是企业矛盾的聚集点,那就将破解资源危机作为主攻方向!”经过认真梳理企业现状和未来规划,金洲公司新领导班子决定瞄准地质探矿不放松,认真总结往年探矿的经验和教训,向地质探矿发起新一轮攻势。
但是具体的探矿方案如何制定,却是个大问题。自2000年以来,金洲公司每年投入探矿资金上千万元,进行深部及外围探矿,却始终没有质的突破。对于探寻新的资源,很多职工甚至地质技术人员是没有信心的。
为了凝聚共识,坚定信心,金洲公司先后召开了地质探矿专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广泛听取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征求大家对地质探矿工作的“想法”。会上,刘莹开诚布公地说:“探矿可能没有希望,但是不探矿,就是坐以待毙!地质探矿必须坚定不移推进!”经过思想大碰撞,干部职工在地质探矿上达成了共识。

图为集团公司和青岛事业部地质专家到公司指导探矿工作
正如陈玉民董事长所讲的,“探矿光靠信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为了提高探矿实效,将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金洲公司多次邀请集团、青岛事业部、烟台事业部及兄弟单位的地质专家,对金洲公司探矿工作进行把脉会诊,科学研定探矿方案。青岛事业部党委书记、总裁陆继胜、执行总裁国绍林等领导,到金洲公司现场办公,与一线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调度、指导探矿工作。
经过集思广益,金洲公司确定了“依矿找矿,拓展两翼,浅部优先”的探矿思路,决定将探矿重点由深部向浅部两翼空白区域转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地质探矿百日会战实施方案,将-155米至-785米等6个中段纳入会战区域,实施高强度、高密度探矿。在-155米中段见矿尖灭后,金洲公司坚定信心不动摇,继续高强度推进探矿计划实施,成功在-435米中段见到稳定矿体。目前-435米中段探矿掘进已经推进90多米,-285米中段也见到矿脉,不仅打破了多年来“上部已无增储可能”的论断,更为金洲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保障。
在地质探矿百日会战的同时,金洲公司同步开展了生产接续百日会战和安全百日无事故活动,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通过高强度开展生产接续百日会战,主矿区金青顶矿区采矿矿房由会战初期的1个扩至10个,无矿可采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扭转了生产被动局面。
“三大会战”接连告捷,让金洲公司干部职工内心沸腾。但是冷静下来,他们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下一步探矿如何布局,生产如何组织,是摆在金洲公司面前的新战役。
“管理下沉”激发内部活力

图为金州公司中层干部竞聘上岗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三大会战”辉煌战果的取得,离不开管理改革的强力保障。
“狼来了”的故事虽然喊了多年,但是“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都不错”的虚像,让干部职工在“温水煮青蛙”的效应中,危机意识逐步消退。
“困难面前,唯一出路就是变!”“面对矛盾和问题,决不能躲避退缩!”“越是困难时期,越是磨砺我们队伍的时候!”无论大小会议,刘莹都反复这样强调,鼓舞大家的斗志。
2018年8月21日,金洲公司召开管理下沉启动会,打响了内部改革的第一枪。“黄金产量在井下,安全风险在井下,管理必须在井下!管理下沉是我们今后管理的方向,必须坚定不移推进!”
首先是重新定位井下车间职能。以前金洲公司井下车间属于辅助车间,不直接负责采出矿组织。为最大程度发挥井下车间的作用,根据管理下沉的思路,金洲公司重新整合组建了井下车间,将采出矿管理职能由运营管理部移交井下车间,不仅消除了运营管理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管理弊端,而且解决了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为了发挥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管理优势,充实井下生产管理力量,金洲公司将20多名地测采、机电设备等工程技术人员和安全确认人员,同步下沉到井下车间,实行井下24小时跟班作业,加强现场技术指导、隐患排查、监督管理,真正做到责任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动。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落实“一线工作法”,通过井下带班、现场办公,摸清生产实情,协调解决问题,促进了生产计划的全面落实。
围绕管理下沉,金洲公司又走出第二步棋,推进组织机构改革。去年年底,根据集团组织管理架构,金洲公司重新调整了管理岗位职级设置,所有管理人员重新竞聘上岗,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开接受职工和组织的考评。通过公开竞聘,不仅精干了管理队伍,压缩了管理层级,而且真正让职工信赖、组织认同的人走到合适的岗位上。1988年出生的刘潭洲,虽然只是一名采矿主管,但是工作认真负责,敢于吃苦,每周下井时长超过35小时,在此次竞聘中,成功竞聘井下车间副主任。
为了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实干的浓厚范围,金洲公司还组织开展了向山东省劳动模范、齐鲁工匠获得者、井下车间职工宫福祝同志学习的活动,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埋头岗位、刻苦钻研,在实干中赢得精彩人生。
“真金不怕火炼!”自管理下沉以来,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中互踢皮球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实干和担当。
有一次,因提升至地表的矿车装矿不满,没有达到满负荷生产要求,当问题在金洲公司生产信息群曝光后,从分管领导到车间主任、副主任、主管,都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我管理不到位,自愿捐款200元”“责任在我,我捐款200元”“这是我的工作失职,我捐款200元”……这样的刷屏,让每一位金洲人无不动容。
“效益分享”构建共赢新格局

图为金州公司信心饱满的员工队伍
《与吕伯恭正字书》有载:“天下事常出于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金洲公司积极推进利益相关方,由“利益分享”向“效益分享”关系转变,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
内部经济责任制改革是重头戏。实施改革前,金洲公司原绩效考核制度推行多年,但是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弊端越来越明显:工资收入只能升不能降,没有真正与产量和效益挂钩;内部考核形式化严重,“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绩效考核失去了价值。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金洲公司在赴玲珑金矿、新城金矿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打破原有绩效考核模式,对经济责任制进行了重新修订,构建起以黄金含量工资为主导的新的经济责任制。改革后,企业的黄金产量、效益情况,与每一名职工的工资收入直接动态挂钩,营造成“人人关心生产经营”的新局面,为企业攻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再是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惯例“动刀”。以前金洲公司所属矿山产生的废石,大部分被周围村无偿使用。为了保护公司利益不受损失,金洲公司领导班子以强烈的责任担当,顶住各种压力,强势收回了废石所有权,并在各矿区规划建设了3个石子厂。目前,各个石子厂均已试车运转,投入正常生产后,年可实现效益500万元以上。
在调节与外委工程队的关系上,金洲公司以承包合同为纽带,积极构建“效益共同体”。以前由于井下采掘合同管理不规范,生产组织难度大,而且存在较大的廉洁风险。本着“实事求是、互利共赢”的原则,金洲公司在青岛事业部的监督下,重新规范了工程单价,编制了承包合同,于春节后对全部井下采掘工程进行了招投标和竞争性谈判。通过重新规范承包合同,实现工程单价整体下浮20%,同时将残采工程由“大包”变为“按量计价”,收回了“残采”管理权,进一步增加了企业效益。
工程单价下降了,倒逼外委工程队在提高队伍素质和优化生产组织上下功夫。经过磨合,新进工程队已经适应了“高强度”的生产节奏,作业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为生产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强力保障。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进入“十三五”后半程,金洲公司在逆境中拼出了一片新天地。在新的征程中,金洲公司将按照集团“工作落实年”的要求,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坚守初心,担当作为,狠抓落实,迎接公司建矿50周年,为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新的贡献。
(金洲公司 张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