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城金矿 邓敏亮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夕,我们来到了西柏坡。
在这个共和国开创者们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我们追忆那些高大伟岸的身影和渐行渐远的烽火岁月。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原本只是一个人口不多的普通小山村。由于机缘巧合,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从此名扬海内外。在这里,毛泽东及其战友们组织指挥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
满怀虔诚,我们走进了这片圣地。低矮的土房,狭小的院落,这就是领袖们的办公室和住所?与电影、电视里的场景相比,普通、简陋了许多。各个屋子里的陈设大致相同,一床、一桌、一椅、一油灯、一笔筒,再就是简单的生活用品,仿佛向我们叙说着前辈们在当年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辛。
在毛泽东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发黄的日历,时间定格在了1949年3月23日。这一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不寻常的日子,毛泽东和党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临行前,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我们进京‘赶考’去。”周恩来也笑道:“我们都应该考试及格,不要给退回来。”毛泽东大手一挥,满怀信心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做李自成!”
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内,毛泽东、朱德的大幅黑白照片挂在两面党旗正中,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这是一个由食堂改成的简陋会议室,主席台仅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台下是一长溜的排椅,谁先入场谁就靠前坐,没有今天盛行的座签卡和对号入座。但就在1949年3月5日召开的这次著名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著名论述。他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在“五大书记”的铜像前,我们驻足凝望。这组以当年“赶考”为历史背景的大型雕塑是西柏坡的一个典型标志。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虽然都身穿臃肿的棉衣棉裤,但个个气宇轩昂,那是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淡定和从容,那是即将走向新中国的成竹在胸。从1948年5月26日至1949年3月23日,在十个月的时间内,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个小山村里殚精竭虑,运筹帷幄,规划描绘了未来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战略方针,全面确定了未来新中国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在西柏坡纪念馆内,我们的眼光被一张普通的收据所吸引:“交费单位:胡锦涛;项目:5日至6日餐费;总计:30元。”据导游介绍,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交纳的饭费收据。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在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仅20天后,就冒雪来到西柏坡进行调研。胡锦涛参观了纪念馆,自己付钱吃工作餐,组织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了一次座谈。在座谈会上,胡锦涛重温了“西柏坡精神”,重申了“两个务必”重要论述。胡锦涛强调:“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走出纪念馆,思绪起伏,心潮澎湃,耳边仿佛依然回响着胡锦涛语重心长的话语: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中经受新的考验,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西柏坡之行,不仅是追忆历史,更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它让我们明白了,怎样去面对工作和生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无愧无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