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对准矿长的工作和生活
走近新城金矿矿长宋增春
■时间:3月5日
■地点:新城金矿矿区院里(因为一直没有时间坐下来采访,
所以我们的采访选择了行进式)
■对话人物:宋增春
■本报记者:王凡 王伟霞 陈明
场景
我们从济南出发前就相约宋增春矿长的时间,得到办公室主任的回复是领导的时间从来都是不定的,因为真的太忙了!从相约那刻起,我们或打电话询问,或在办公楼门前,或寻找开会的间隙,终于忍不住,在宋矿长接待完烟台国土资源局的客人后,我们来到他身边,“宋矿长您好,可不可以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简单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平时的时间都是怎么分配的吗?”
似乎没有意料到这个半路杀出的“拦截”,他稍微一愣神,随之微笑说:“这两天,你们三位一直在约我、找我、堵我,你也看到了,我的时间,都在路上。”
真正得到正式的回答,是在他结束了一天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降本增效》课程之后,他说,“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问天,问地,不如问问自己。是的,时间匆匆,需要自己去规划。
宋增春这个名字,常年奋斗在新城金矿的前辈们在他调来之前就早有耳闻,他有思路、有办法、能干事,是个闲不住的人。
自去年9月9日到新城金矿任职以来,他的身影总是在井下、地表、会议室等各个地方忙碌穿梭。
在此仅以2014年2月10日至3月10日一个月的时间统计,大概计算出下列一组数字:
13次早班会议、8次现场办公会议、8次接待上级领导视察、6次召开矿内会议、5次到生产现场及井下检查工作、3次外出参加集团相关会议。
统计完这样一组数字后,我们心中不禁升起了一个问号?29天的时间里终究有几天是属于他自己的?他有时间看望父母、陪家人吃顿饭吗?
对于这个问题,他是这么回答的:容颜易老,岁月长存。人活在世上,唯一公平的事情,就是时间。我的时间,大部分给了我的事业和梦想,小部分给了我的家庭,平时工作再忙,我也会挤时间去陪伴我的父母,照看我的家人。一个人必须首先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才有可能管理好一个企业。
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他提出了“一切围绕生产经营为中心,没有黄金产量,一切无从谈起”的发展理念,率领全体职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应对金价动荡下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化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从企业管理、降本增效、技术创新、探矿增储、生产接续等多个方面实施优化改进。
重新调配采掘生产组织架构,确立了将原采矿车间拆分为采矿一车间、采矿二车间、提运车间、充填车间的总体战略布局。
实施“定岗、定员、定责、定薪”的工作制度,对生产车间工段班组进行优化配置,并大力推行内部市场化机制。
为每个生产车间增设一名成本考核主管,以薪酬考核制度为主线,全面构建车间内部管控体系。
制定2014年重点工作:稳生产,保接续,抓探矿,增储量,强管理,挖内潜,抓改革,重创新,倡孝德,树文化,把孝德文化作为衡量广大干部员工的最基本条件。
通过精简管理岗位人员充实到生产一线,集聚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生产现场,让关键技术岗位凝心聚力专门研究探索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技术实践操作水平。
“送”大学生下基层进行体验培养,鼓励新入矿大学生主动下基层、接地气,尽快提高工作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从外委施工单位收回-730工程,增加自主采掘工程量,直接降低外委工程费用。
谈笑间指点“江山”,一路飙升的不仅仅是工作业绩,还有他那雷厉风行、严谨创新、敢于挑战的豪迈气概。
提到时间、提到工作,宋矿长一直很严肃,他说,现在有个别党员干部面对工作,心态疲疲沓沓,姿态懒懒散散,状态拖拖拉拉。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明日复明日,万事皆蹉跎,大部分时间都随风消逝,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对于这种得过且过、松松垮垮、人浮于事的不良现象,他在言语间透漏出必须进行有效整改的决心和信心。
对于“时间都去哪了”这个问题,宋矿长凝望着窗外说,时间终究会流去,最好的挽留便是利用当前的时光做些有用的事情,不断创造价值,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时间在路上,我们也在路上,为了不同的梦想,我们都在奔跑,在追逐,这种追逐的过程不分年代,不分级别,无论是60后还是00后,无论是国家主席还是普通工人,就像我前面说的,时间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人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不断进步,积累硕果,受益无穷;有的人则是原地踏步,一无所获,追悔莫及。
宋矿长认为,在时间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仅要纵向延伸,更要横向拓展,让每一天都变得有意义、有质量。因为时间,因为积累,让成功戒掉速成,让生活褪去浮躁,让我们拥有更坚定的目光,更从容的微笑,更踏实的脚步,更美好的明天。 (摄影/于绍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