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记者眼里,侯学武是“最不配合”的受访人,稍有不慎采访便陷入困境;在外人眼里,侯学武是中国黄金事业的脚步丈量者,是山东黄金的“形象代言人”;在玲珑金矿干部员工眼里,侯学武是埋头苦干又不失创新的玲珑“老黄牛”,是“黄金精神”的代表。
而现在,他有了一个新称谓:“山金柱石”。8月28日,集团党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山金柱石”侯学武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在集团2017年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暨1-8月份生产经营调度会上对侯学武同志进行了表彰。前期各大主流媒体对侯学武的事迹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现将《中国黄金报》、《大众日报》、《山东国资》等主流媒体刊发的稿件进行刊发,以供所有山金人学习。
◎ 《中国黄金报》记者 张伟超
“这伙计,一言不合就下井!”提到老侯,他的总经理王成龙俏皮地说。
老侯平时话很少,爱绷着脸,可一提起矿山生产工作,他就来了劲头,说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59岁的他,在玲珑金矿一待就是41年,从扒毛工(扒装矿石)开始做起,出矿班长、科长、车间副主任、主任,一直干到山东黄金集团所属三级矿山企业中分管生产的年纪最大的矿领导。
老侯是山东黄金矿业(玲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侯学武。虽到了退休的年纪,本可以退居二线,停一停、歇一歇,可他偏偏要负责压力最大的矿山生产工作。多年的基层生产阅历、丰富的管理经验,没让老侯只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坚持到井下现场。
侯学武说:“井下生产工作不到现场不行,井下作业条件和环境每天都不一样,在办公室里开会说说不行!”
“不到井下现场不行”
玲珑金矿多年面临地质资源匮乏,品位负变严重,三级矿量不平衡的严峻现状,组织生产的难度非常大,而且素以点多面广战线长著称,目前有100多个生产中段、400多个地点,巷道总里程在500公里以上。
由于矿脉赋存特点不同,每个作业点的地质条件、开采难度以及资源储量变化比较大,开采、开拓、支护方式,井下勘探、运输和安全等各方面注意事项纷繁复杂。要保证玲珑金矿产量的稳定以及稳步提升,井下工作至关重要。
玲珑金矿每天7时40分上班,侯学武一般早早到单位,不到7时半就已经换好工作服到达井口了。有些跟他一同下井的领导如有事耽搁了两三分钟,再下来就见不着人了。和周边其他矿山乘坐吉普车下井不同,这里井下巷道都比较窄,基本靠步行。爬斜井、攀悬梯、钻小巷……一次下井至少要用3个半小时甚至4个小时,堪比每天在井下走一个半程马拉松。升井后,他的工作服全部湿透。
尽管年龄大了,身体大不如以前,可老侯觉得这些并不苦。“比起班组里的工人,这算不得什么。”他说。每月至少5次的井下现场办公会和生产调度会,对他来说是雷打不动的。加上日常的检查督导工作,他每月下井超过25次。
为了解决因缺乏双轨道,很多矿石不能及时运出而影响产量的难题,今年,大开头矿区-570米中段和东风矿区-660米中段贯通后,针对铺设运输轨道的问题,侯学武在潮湿闷热的井下巷道内,来来回回走,一米米地反复查看巷道岩层情况,一米米地想办法,然后现场监督,直到解决。
“老侯这个人发现问题,绝不多等一秒,肯定立马就去解决。他这个‘立马’,不是说在嘴上,而是看到、听到了问题,这边刚说完他转身就走了,恨不得骑上一匹‘快马’,赶到浴室换上工作服直奔井下现场,现场查看、现场确认、现场讨论、现场施策。”说起老侯,玲珑金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郭建堂赞不绝口。
多年来,侯学武的脚步踏遍了玲珑金矿的每一寸巷道、每一个地点,熟知每处矿石的品位、坚硬程度等赋存及生产组织情况。由此,老侯也被同事们称作玲珑金矿为数不多的井下“活地图”。
有一次,井下生产调度会,一位车间主任在汇报某个地点的生产情况时说:“将按照50吨/日的要求进行全力组织,确保接续……”侯学武立即打断他的话说:“数不对,少了100吨,并且你们还有至少50吨的潜力可挖。”这位车间主任不服,会后随即查阅了生产计划。原来矿部下达的计划确实是150吨/日,可车间汇总统计的时候一时疏忽造成了错误。
大家都很好奇,他怎么就能记住这样一个细枝末节的数字,并且还一语点破了有多少潜力可挖。对于这个疑问,侯学武的认识很是客观,他说:“井下每个作业地点时刻都在变化,要掌握情况必须亲自去,不能光在办公室听汇报。心用到了,功课做到了,所有情况就都掌握了。”
热心肠却有股“狠劲儿”
老侯平时少言寡语,性格内敛,但感情却十分细腻。无论对家人还是同事,都倾注了一腔热情。
侯学武当车间主任时,就像一位热心的“家长”。工作之余,他帮助“孤儿”同事张罗结婚成家,还经常把自己的“福利”分给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同事。
有一次,侯学武在井下检查工作时,看到车间主任王桂东更换卷扬机钢丝绳,连续48小时靠在井下,嗓子都喊哑了。当时他没说什么,升井后立即买了含片托人捎下去。王桂东拿着药片,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如此有情意义的侯学武,对于生产工作却从不“留情”。
曾任九曲分矿大开头矿区采掘带班长的曹维跃回忆说,刚刚参加工作的侯学武,在一次扒毛作业时腿部被矿石擦伤,曹维跃让他到矿区卫生所包扎后回家休班。但侯学武只让医生简单的进行了碘酒消炎和敷药处理包扎后,又匆匆赶到井下接续生产作业。渐渐地,有急活、累活时,曹维跃就会想到让这个轻伤不下火线的小伙子顶上去。
侯学武的急脾气也让曹维跃印象特别深刻。有一次,为了及时保质保量落矿、出矿、运矿,甚至是第一时间抢到矿,侯学武不断催促井下带班长加快出矿进度。
上世纪的3840矿房会战,机械化水平没有现在高,困难重重,但在当时的生产经营压力下,侯学武咬牙应了下来。
侯学武向工友发出了战前动员:“3840矿房是块大肥肉,也是块硬骨头,矿部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咱们是英雄还是狗熊,就看能不能啃下这块骨头。”一席话,说得大家激情澎湃。他挂靠现场指挥,工段长盯机台,三班循环作业,不到两个月时间就采完了该矿房,获得300公斤黄金。这是玲珑金矿第一次组织高强度采矿会战,自此以后,高强度会战在全矿推广,成为玲珑金矿在各种不利因素下仍能完成任务指标的一个组织生产的重要法宝。
埋头实干又不失创新
从2006年分管生产以来,侯学武先后与裴佃飞、庄文广、刘润田、王成龙4位领导搭过班子,在生产上一直被倚重。前三位领导升迁后,“原地踏步”的他从未抱怨,不管哪一位领导主政,他都尽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自2016年以来,玲珑金矿项目建设工作进入“快车道”,建竖井、斜井达7条之多,勘探速度加快,生产与项目建设任务交织,这对原本脆弱的生产系统带来更大的挑战。侯学武本可以项目建设影响当期黄金产量为由,延缓项目建设,但他并没有,而是站在全局的角度,坚定地支持总经理的决策,在安排生产计划时,将基建与生产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
“做事从不张扬,就像老黄牛耕地一样,埋头实干、任劳任怨、始终如一。”同事们也看到,这头“老黄牛”虽然不善言谈,表情不够丰富,但他绝不死板,善于钻研,为了提高井下生产效率,善于利用和推广新技术、新装备。
山东黄金集团董事长陈玉民到玲珑金矿现场办公时,发现有一台凿岩台车闲置,提出可以调剂到其他企业。于是,侯学武很快就灵活地利用起来,还推广这一新设备,得到了董事长的高度评价:“头脑不僵化、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学习新技术、运用新设备新工艺。”
后来,侯学武积极参与对九曲、大开头、西山、出矿队井下运输、提升系统的优化改造,出谋划策打造出“井下运输高速路”,使西山运输效率提高了2倍以上,九曲、大开头运输效率提高了30%以上,保证了正常的生产计划进行。
除了每天将井上井下生产系统捋一遍,他也会主动考虑配套设备、基建进度、安全隐患等其他“领域”。一次在井下发现电机车因为有轨巷道存在一定坡度刹车困难,升井后直奔设备副矿长办公室,投入有轨运输电机车刹车改造和安全保护的讨论中,他的这次“多管闲事”让设备副矿长及各级部门重视起来,大家上下联动,问题很快得到了全面解决。
“年年难过,年年过”的玲珑金矿,在侯学武分管生产后的10年里,年掘进尺从4.7万米增加至12万米,每年黄金产量从5.6万两增加至13.3万两,实现了玲珑人“年年过得还不错”的现实。而今,在他即将退休之际,玲珑金矿将创造一个新的里程碑:累计黄金产量达到百吨。
然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关键是领导好,各级领导都对我大力支持。不管干什么,我都要努力做到最好。”
这位用脚步丈量黄金事业的“老黄牛”,在结束职业生涯之际又迎得了新的称号——“山金柱石”。“山金柱石”这四个重分量的大字,被山东黄金集团公司用来表彰侯学武,无限荣光,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