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人到副总,41年持之以恒,没有一句怨言
前言:2018年,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方面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山东作为拥有雄厚制造业基础的工业省份,自改革开放以来诞生了一批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其精神深深蕴含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他们的坚守与创新成为新形式下推动山东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自2016年3月6日,全国“两会”首次将“工匠精神”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各行业以执着、耐心、传承、专注、精细、创新为特征的“工匠精神”被推到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更高层面。应该说,“工匠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文化特征。当下,全国自上而下更新了观念,并借鉴中国传统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把“工匠精神”纳入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中去设计、去实施。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渠道!
在“工匠精神”感知下,笔者跟随山东黄金集团、山东国资委的领导和业内媒体采访团到山东黄金矿业(玲珑)有限公司(简称“玲珑金矿”)采访,初次接触黄金产业,感到稀奇、新鲜。采访过程中,被一些事、一些人感动,“工匠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印证,更在他们的团队得到传承和发扬,“凡人——侯学武”就是他们的一份子。
◎ 《大众日报》记者 宁涛
初见侯学武——
一个“不善言辞”且“矛盾重生”的胶东汉子
侯学武,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老侯”,现任玲珑金矿常务副总经理。“老侯”18岁招工进了玲珑金矿,他从扒毛工到车间主任,再到副总经理,一干就是41年,他的成长伴随着玲珑金矿的现代发展史。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他都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与他搭过班的“一把手”有四位,而他也一直是个“副手”。
初见侯学武,他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他固执地说着属于他的“胶普话”,他在回答记者们关于个人和家庭时的话很少,寥寥几句,可谓是“惜字如金”;但谈到工作和同事的时侯,他的话又是那么得多。老侯的表现让采访时而孤寂,时而高潮,对老侯的所闻所见与感知,让采访的记者们达成一致共识:老侯有点“矛盾”。
在侯学武眼里,工作的事情多于家庭事情,矿上的事情同样也重于家庭的事情。对于此,老侯的老伴侯文辉告诉记者,老侯平时把工作看得比家庭更重要,家里的事情都甩给她,自己的两个闺女从小到大老侯管的很少,孩子们也懂事,从来不让老侯操心,现在两个闺女都工作了,自然也懂得老侯所做的一切。
在家庭里,应该说侯学武不是一位合格的丈夫,不是一位合格的父亲。孩子在小的时侯,他根本不知道游乐场是个什么样子,更不用说老侯辅导孩子学习、接送孩子上下学、为孩子去开家长会了……甚至,老侯连孩子的学校名称叫什么都不知道!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关心侯学武在家里与父母,与妻子、孩子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是否也像普通的家庭一样,时常因为家庭的琐事而吵架呢?太多的疑问摆在了记者们的面前。
“我们哪有时间吵架啊!”侯文辉看似玩笑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受颇深,但这句玩笑话的背后隐藏的是什么,相信大家都能猜的到,也能体会的到。“老侯的精力和时间都在矿上,这么多年老侯让我照顾孩子和老人,虽然活是多了点,责任重了点,但我没有怨言,我能理解他,毕竟他身上有担子。矿上的事情没有大小之分,每件事都关系到职工,也关系到每个家庭。逢过年过节,邻居家都在吃团圆饭、放鞭炮,而我们家老侯在值班,他管生产,质量和安全是大事,他既然是领导,就要有领导的责任和担当。老侯平时的工作很累,家里的事情我不能让他分心了,再说,这些事情也不是只有我们家老侯这样做,矿上的领导都这样,和他们其他的领导相比,我们家老侯所做的就不算什么了。”
这是妻子对丈夫的理解,也是妻子对丈夫的付出。或许在侯学武的内心,多多少少对父母、对家庭、对妻子、对孩子有一些亏欠,但随着他的那句“我没有亏欠家里的”,又一次终结了记者们对他内心世界的猜想。
侯学武的心里装满了矿山,对自己的情况往往避而不谈。玲珑金矿综合部经理滕春波告诉了我们一件事:侯学武的老父亲生病住院,他白天一如既往地在早上七点钟回到单位处理各种事项、下井检查,晚上尽可能多陪老人。就在老人病危的那天早上,侯学武请假说处理家事,但他向组织隐瞒了老父亲病危的事情。
事后,滕春波从其他同事那里了解到了真实情况后,随及向时任矿长的刘润田汇报,矿长明白了侯学武请假时所说“处理家事”的真相。在医院里,侯学武埋怨滕春波不应该让领导知道他父亲的事情,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家事会影响矿上的工作。话至情已深,侯学武干红的眼睛里充满了对同事们的感激,也深透着他对父亲那份无奈的不舍。
革命了一生的老父亲就这么走了,而父亲的后事一切从简,短短的一天后,侯学武就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工作着。时隔不久,侯学武积劳成疾,病倒了。应该说,这是他受的父亲病逝后的打击,但侯学武嘴里始终没有说出一句他的伤心的话。
侯学武的“矛盾”还不仅表现在家庭中,他表面上对属下严格,甚至严苛,但私下又对职工尽显着他的温情。侯学武的严厉在玲珑金矿是出了名的,他对职工严,对车间的领导更严。灵山采矿车间主任刘鹏金对侯学武的一次“发火”记忆犹新。侯学武在例行检查现场标准化情况时,该车间有个地方做得不到位。侯学武对着这位年轻的车间主任发火了:“小患不除易酿大祸,我们要对工友们的生命负责,要为企业的安全负责。如果因为工作不到位出了事故,你难道不愧疚一生吗?”他当即给予了重罚,并言明罚款由车间主任、副主任承担,不能摊到员工头上。不久,该车间的现场标准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成为了玲珑金矿现场标准化的示范点。
在严苛的背后就是温情,原九曲分矿运修车间主任王桂东深有感触。有一次,车间更换卷扬机钢丝绳,王桂东连续48小时靠在井下,嗓子都喊哑了。侯学武检查工作的时侯,正好碰见王桂东,当时没说什么,升井后立即买了草珊瑚含片托人捎下去。王桂东拿着药片,感动地说不出话来。
侯学武,就是这么一个“矛盾”中透着“双面性”的人,在玲珑金矿,他的矛盾点还有很多,这一点侯学武自己丝毫没有觉察的到。
感悟侯学武——
用信念践行出的当代“工匠精神”
在历时3天的采访中,侯学武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的个性,也坚守着自己作为山东黄金人的信条——“追求卓越、创新进取”。
“玲珑金矿能有今天的成绩,是我们几代玲珑人干出来的,这些成不属于我。我是一个老职工,深知玲珑人的艰辛和不易,我也坚信:在工作中,主动和不主动之间只差一秒。所以我们玲珑人从领导到职工,都是实打实地去工作。”侯学武如此界定自己为玲珑金矿所做的一切。
侯学武是从一线工人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从担任领导的那天起,他就养成了一种习惯。侯学武每月至少5次的现场办公会和生产调度会的习惯雷打不动,加上日常的检查督导工作,每月下井都在25次以上,他的脚步踏遍了玲珑金矿的每一寸巷道、每一个地点。矿山的员工都知道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要想见他,需要提前预约,因为他几乎每天都会下井。有人曾统计过,分管生产工作11年来,他已经累计走了4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了整整一圈。
日积月累的积淀,让侯学武从一个稚嫩的小学徒成长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山东黄金战士”,这其中的过程都被老一代的玲珑人看在眼里。71岁的原九曲分矿大开头矿区采掘带班长曹维跃是侯学武的老班长,在他的眼里,“侯总是一个铲装着矿山梦想和希望的人!”
从1982年开始,侯学武接过了老班长手里的接力棒,他带领着班组26名扒毛工奋战在一线岗位上。作为带班长,哪里最累,哪里最脏,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出现。打天井扒矿,他首当其冲,在狭窄的潮湿的空间中扛上扛下,经常是累得腰痛腿酸。所有的辛苦,领导和工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侯学武的行为鼓舞着工友们的团结精神和工作热情,也感动着矿上的领导,山东黄金的核心价值观在侯学武的身上得到延伸和发展。
35年过去了,在老师傅们的传帮带的影响下,侯学武带出来的徒弟早已桃礼满天下了,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正是有了一批“侯学武式”的领导干部,玲珑金矿的生产记录才一次一次地被刷新,“精诚团结、敢于担当、不畏艰难、勇争一流”的玲珑精神也由此被完美地诠释出来,“工匠精神”传导出玲珑人的信仰,也成就着玲珑金矿的未来,现在的玲珑金矿成为山东黄金集团旗下的标杆企业。
对于侯学武,矿上的领导和工友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几个关键词:敬业扎实、以身作则、始终如一、雷厉风行和“爱管闲事”。
从这些关键词的中不难看出侯学武的品格和作风,也充分说明了侯学武的“真性情”。侯学武在玲珑金矿是个不打折扣的“急性子”,他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绝不会多等一秒,直接下井——现场查看、现场确认、现场讨论、现场施策。因为他的亲力亲为和立说立行,问题和隐患总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既确保了安全,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创新和“爱管闲事”是侯学武身上最大的特点,这成了他最显著的“标签”。在过去的几年里,分管生产的侯学武用创新的姿态审视着身边发生的每一件新工艺、新技术。随着光面爆破等新技术的运用,使企业在困境中实现了“弯道超车”,规范化、标准化不断催生出企业新的竞争力。
玲珑金矿传统的巷道和运输工具在现实生产中已经显得有些不适应了,1.2方的铲运车成为影响产量的最大环节。侯学武与矿领导一起商量,为了进一步提升金矿的生产能力,改变不利的生产局面,把原来的1.2方的小铲运车换成了2.0方的铲运车,并加宽了巷道,由单道变双道。如此的改变,使玲珑金矿的综合生产能力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爱管闲事、爱钻研”成了侯学武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所以爱管闲事,是因为他不仅在对自己分管的生产负责,还会兼顾考虑配套设备、基建进度、安全隐患等其它“领域”的问题,这就是他的“全局观”。
玲珑金矿的宣传主管张明凯告诉记者,有一次,侯学武在井下发现电机车因为有轨巷道存在坡度造成刹车困难,他升井后便找到负责设备管理的副矿长,两人一起讨论有轨运输电机车刹车改造和安全保护问题。他的这次“多管闲事”让设备副矿长意识到了设备存在安全隐患,于是便调动各相关部门进行技术攻关,各级部门上下联动从问题分析、设备考察、安全测试入手,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侯学武此举并非“越权”,而是一次更好的协同与配合,维护和促进了玲珑金矿的稳步发展。
侯学武身上的特质,一方面来源于他对工作的赤城和信念,另一方面则继承了父辈的传统与担当。半个世纪的锤炼,让他的这份赤城从未褪色,如今的侯学武已不再年轻,59岁的他即将离开这一生所挚爱的玲珑金矿,慢慢地回归到他平淡而平凡的家庭生活,但他留给玲珑金矿的印记还在影响着其他人,他的“匠心”也已深深植根于玲珑。
“凡人”侯学武——
不忘初心,铁肩担起的“玲珑梦想”
侯学武不是“神人”,他只是一个“凡人”。他是玲珑金矿的一名普通的职工,一位普通的丈夫,一位普通的父亲。
在玲珑金矿的员工眼里,侯学武就是自己身边的邻家大哥,而这位大哥是他们的“主心骨”、“领头羊”。侯学武在职工中威信很高,职工们都很拥护他,认识他的职工都会赞一句:“这是个好人”。
九曲分矿经营部经理刘瑞吉是侯学武的老部下,他讲述了侯学武多年前许多的平凡事情,所见所闻都记在他那承载了满满回忆的15本笔记中:侯学武任二车间书记时,玲珑金矿现任副总经理兼九曲分矿矿长张兴业大学毕业去车间实习,当时正是一年一度的仲秋节,车间正在分苹果,张兴业去时刚好分完,侯学武了解到情况后二话没说,抗起一箱苹果给张兴业送到了宿舍里。过后张兴业才知道那是侯学武自己的苹果。一箱苹果温暖了一个大学生的心,现在提起此事,张兴业还是满怀感慨,他说那是他与侯矿第一次见面,记忆犹新,此生难忘。
(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