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的东南处有一座山,因其酷似凤凰腾飞之势,而被当地人命名为凤凰山,赤峰山金银铅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凤凰的双翅中间。2017年11月5日,张旭秋肩负扭亏使命踏进了巴林草原,抖落一地的风雪,与银铅公司一起迎接“春天”。半载春秋转瞬逝,稳步推进敢当先。砥砺前行多磨难,扭亏增盈战犹酣。如今,凤凰山下“凤凰”飞,银铅公司也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旭日朝阳,春华秋实”!
一马当先 自强不倦—— 一线熔炉铸就的赤诚与使命
2018年3月14日23时58分,银铅公司熔炼车间还原炉8#氧枪烧损严重,可能会造成炉内铅液外漏。张旭秋接到事故报告后二话没说直接三分钟内奔赴事故现场,当时由于各种原因多次转炉没有成功,眼看铅液即将溢出,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他当机立断决定强制性转炉抢修。此次事故处理他亲临一线指挥,合理安排人员连续奋战,与带班领导24小时靠在现场,抡起钎镐和大家一起敲枪砖、砸捣打,期间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更没有好好合过眼,终于经过82个小时的抢修还原炉于3月18日10时40分恢复生产。
事后,车间同事们都惊异于他赶到事故现场的速度和困难面前一马当先的果敢,我却深知这速度与果敢背后是他对工作近乎痴狂的一片赤诚。每天“起于晨曦,休于晦暝”的作息习惯使他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从青海昆仑到赤峰银铅的角色转变,全身心投入到银铅公司千头万绪的事务中去。早上五点多从现场巡检回来的值班人员时常能遇见已经转完厂区归来的张旭秋。他利用晨起时间走遍了各个车间的每一处角落,亲身体会一线兄弟们的感受,哪里的工艺流程是不合理的,哪里的生产工艺是需要改进的,哪里设备还未发挥最大生产负荷……两年的时间让一个一年亏损两亿元的企业扭亏为盈确实太具挑战性。所以,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工作,成为张旭秋力推8+3工作制的主要动力。向自己要时间,向时间要效率,对张旭秋而言,工作已经不仅仅限于“8+3”,而是“8+8”。深入一线摸实情,精准把脉出实招,他将白天发现的问题留到晚间精心研究,深入思考。夜深人未眠,经过与班子成员无数次的挑灯商讨,完善方案,结合企业现状,针对贵金属系统银直收率偏低,锑、铋、碲等有价金属得不到回收、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创新思路,及时决策,暂停贵金属车间生产,直接外售阳极泥,年可节省费用2000余万元。张旭秋还提出开展以“稳生产、提指标、降成本、出人才”为主题的生产攻坚战,他带领高管与管理技术人员到一线跟班作业,与操作工同生产、共劳动。试问,领导勉力前,谁敢不争先?如今,银铅公司生产日趋连续稳定,绝大多数指标创造了投产以来的最好水平,大部分指标基本达到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然而,这位一线铸就的“黄金企业家”并未满足,他说:“这只是扭亏长征走出的第一步,我想做的还有很多,需要做的还有更多,我带领兄弟们走的不仅是一条扭亏之路,更是一条赢得尊严之路,我定会牢记使命,不遗余力!”
勤于务实 字字珠玑—— 一封信背后的责任与担当
新年前夕,一次找张旭秋签字的偶然机会,我在他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他亲手写给班子成员的一封信。拿起这沉甸甸的三页纸,首先铺面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纸墨香。虽然大家都同处一个办公楼,完全可以聚在一起开会议事,但是他似乎格外钟情以书信的形式与大家交心。
他在信中跟共担使命的班子成员强调:“我们正在从事山东黄金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业,集团对哪个项目都从未如此关注过。”确实,银铅公司作为山东黄金集团唯一一个有色冶炼企业,从项目建设到基建落成,从设备引进到人员招聘,从试车投产到独立运营,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步都牵动着万千山金人的情感。但是,不稳定的生产指标,偏低的金属回收率,巨大的亏损金额,对整个集团来说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不管谁在这时候临危受命,面临的压力都可想而知。他深知自己肩挑重任,在上任之初就提到要想脱胎换骨,就要转变思维和工作方式,就要有脱几层皮的觉悟和准备。他在信中谈到对各位班子成员的要求时是这样写的:“必须要变,请大家收心,真用心!干活,真成事!改变,真见效!起到高管作用,做一个职工拥护的人,一个有益于公司的人。不要做‘愚昧’的‘聪明人’,而要做实干的有用人。”而他也是这样实践的,也是这样做到的。在到达银铅公司的时间里,他带领大家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拘一格用人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出”、推行实施全面预算经济承包责任制、深入开展“优化五率、去杠杆、降五费”活动,充分调动集团和当地政府一切有利于公司的条件为我所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现已初见成效,减亏治亏工作正在循序渐进的展开。
要想扭亏,不仅需要开源更需要节流,张旭秋在信中笑称“如若我本人两年不拿工资而能换来企业盈利,我是非常愿意的”。他还写道“工作以来,我从来都是自己吃亏,现在也决不让山东黄金吃亏,决不让兄弟们吃亏。”信中他安排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综合部未见批准单不得在外安排食宿”,公务接待除特殊原因外一律安排在公司食堂和招待所,取消集团为总经理配置的专车,出门尽量乘坐公用交通工具。公司上下、兄弟单位的工作人员,甚至许多领导都说他有点“抠门”,当然不是说他吝啬,而是夸他精打细算的当家人精神。公司贷款他“抠”利息,购买原料他“抠”运费,安全管理他“抠”隐患,制度流程他“抠”风险,生产技改他“抠”指标。当然,他也有不“抠”的地方,从调动人力物力种花种草到美化食堂、宿舍环境,从建设员工活动室、阅览室到深入落实“三让”、“三不让”承诺,从除夕夜和大年初一走访职守员工到五一劳动节慰问生产一线……凡是为广大职工谋福利的事在他心里和扭亏工作同样重要。这个冬天,整个银铅公司又穿上了崭新的羽绒工装,那明亮的色彩如同寒冬里跳动的火焰,大家都说这个领导啊让我们从身上暖到了心窝里。
张旭秋是一个没有自己生活的人,特别是对外开发这8年里,他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深爱的黄金事业,唯独留下一隅给了钟情的诗歌。他热爱黄金事业,心有家国情怀。劳者歌其事,张旭秋用饱蘸深情的笔书写工作中最凡俗的场景和对家人最平凡的思念。一谈起工作,这位平日沉默内敛的如玉君子就变得豪情万丈起来,颇有几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才情。无论是大小会议上的侃侃而谈还是情感流露的挥洒赋文,他自有一种儒雅与气度。远耕昆仑时,他在植树劳作后写道“昆金职工争种树,欲迎春色早入园。团结发展做典范,抡镐挥锹气不短。”转战银铅不久,他在会上听过董事长《紫金之行的启迪》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情动忽提笔,遂赋文一篇以作自勉。其中有两段是这样写的:
“山东黄金,兄弟三万,舵手领航,破浪向前。世界前十指日待,家国情怀意犹酣。争做一流,敢于亮剑。
赤峰银铅,吾辈志坚。减亏治亏,奋发向前。业内争先,赢得语权。惟有拼搏,方得尊严。待凤凰涅槃,一飞冲天!”
拳拳之心,忠心可鉴,他眼有星辰大海,胸有丘壑万千,每一首辞丰意雄的诗句都来自工作的锤炼。从青海到内蒙一路走来,若用一句当下流行的话来概括,那应该就是兼具诗和“远方”了。然而,这过程远没有文字上看起来这么浪漫,8年来张旭秋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其中的艰辛他却从未对外人提及过,我们也只能从他的文字里窥得一二。每逢佳节倍思亲,他曾在中秋之夜写下:
“中秋渐晚,明月欲挂,孤坐对语夕阳。微风拂青稞,儿时秋香。夜静心躁,故园月难见,佳节空想。黯神伤,众情皆罔,都居他乡。”
岁月之上,情怀不老,透过这首诗,我仿佛看见了他“孤坐对语夕阳”的落寞背影。原来,这位声名赫赫的“黄金企业家”不仅有铮铮铁骨,更有款款柔情,只不过他把这份情藏在了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因为“国”与“家”都是他的信仰!
以人为本 领而导之——员工眼中的“好师好友好榜样”
公司运营管理部经理刘建杰:“张旭秋是我们的领导,但有时更像朋友和老师,他注重对员工能力的培养,更坚持用实际行动引领大家,朴实的语言无时不激励和鼓舞着员工的奋斗精神,他也为我们全体员工坚定了必胜的信念!”
公司熔炼车间锅炉工赵东冉:“说句真心话,张总其实是我心里的榜样,他在我眼里就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文’是无论出席大小会议还是参加各种活动,他讲话总是能简要生动,脱口成章。‘武’是他身上永远带着一股劲儿,那应该是长期奋战在一线的战斗激情和力量。”
公司质量检查部化验员林佳琦:“在我眼里,张总是个心细如发,‘锱铢必较’的人,他要求我们每一步操作,每一个流程,每一个数据都不能有丝毫差错,并对取制样和化验工作重新定规,质检工作靠的就是心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一定要对工作负责,对咱们的企业负责。”
(王俊红)
结语:一个企业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背后的主角都有一个性格鲜明的企业家,而一个蒸蒸日上的集团背后一定需要站着一批优秀的企业家,有情怀,有脊梁,不抱怨,不浮华。他们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付出了满腔热忱,捧出了全部真诚。信仰立心,榜样立行,“黄金企业家”精神正激励着三万山金人砥砺前行。幸哉吾辈,生逢其时,应当披荆斩棘,沥尽铅锌;壮哉吾辈,青春美好,合该一马当先,自强不倦!待明日,矿冶竞秀,人人争先,山金世界定是一片锦绣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