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版导读

主办: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http://wwww.sd-gold.com

投稿邮箱:88561854@163.com

总编:吕海涛

执行总编:徐建新

主编:王凡 (0531)67710577

责任编辑:王伟霞 67710590 康大维 67710537

逝去的吆喝声

作者:山东黄金集团


  邓敏亮

  多少年以前,他们或在大街、或在小巷、或在城市、或在乡村,一声悠长的吆喝、一套简单的行头、一副粗糙的面孔、一身精湛的手艺,修补熨帖我们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从我们的记忆里渐行渐远。


  周日携妻女回乡下老家,听母亲念叨:“灶间的锅前两天破了个洞,才用了没几年……”
  我随口说了句,“破了就重买一口吧!反正也用不了多少钱。”
  “如果有锔锅锔盆的就好了,补一补仍然可以用。”母亲节省惯了,听说要扔掉有些心疼。
  “奶奶,锔锅锔盆的是干什么的呀?”6岁的女儿有些好奇。
  “锔锅锔盆的,就是给锅呀、盆呀打补丁的人”,母亲给女儿解释。
  “怎么补呀,我怎么没见过呀”女儿依然不明白。
  “就是在锅上面钻眼,再补上一块铁皮……”母亲非常有耐心,连说带比划,可女儿还是不明白。
  看着女儿懵懂的样子,我笑了,不仅是女儿没见过补锅的,连我也有好多年没见到那个经常到村里来,稍微有点驼背的锔锅锔盆的老人了。
  在儿时的记忆里,每逢农闲季节,在街头巷尾,经常会响起有节奏的拨浪鼓声,一个稍微有点驼背的老人,一手扶着自行车把,一手摇着大大的拨浪鼓,边走边吆喝:“锔锅锔盆……”
  那时候,村里的人都很穷,在生产队干一天的活,工分也就值几毛钱,不少人家到年底还要欠队里的帐。因此,家里的碗呀、盆呀、锅呀什么的,破了后谁也舍不得扔掉。听到吆喝声,老头、老太太们就会端出自己家中需要补的东西来到外面,锔锅锔盆的老人呢,不慌不忙地找一个宽敞、向阳的地方,停下破自行车,从车把上拿下马扎放到地上,把工具箱搬下来,将工具一样样拿出来摆好。
  每逢这个时候,我们总会围上去,去摇他放在一边的拨浪鼓,或者去拉开他工具箱上的那一个个精致的小抽屉。老人的脾气很好,只要不是太过分,他一般不会管,随我们闹。如果我们玩过分了,他有时也会将嘴里的假牙吐出来,发出“卡卡”声来吓唬我们,刚开始,还有些害怕,时间一长,他也就无可奈何了。
  老人干活很认真,干活前先是戴上老花镜,仔细查看一下破盆、破碗的纹路,而后,将需要补的部位用一块破布擦干净,左手扶住,右手持手钻开始在需要补的地方钻眼。他那一个个精致的小抽屉里装着各种各样的钻头,不同的材料使用的钻头也不一样,其中,补碗的钻头最细,补大缸的钻头最粗。
  给我印象最深是那打眼的手钻,大概是自制的,仅有两根木杆加上几根牛皮条,特别简单。使用时,他先将联结两根木杆的牛皮条缠到钻杆上,再将钻头对准位置,而后,右手拇指与食指分开压到横杆上,随着他一上一下有节奏的按压,牛皮条带动钻杆上转动,按压的力度越大,钻头转得越快,在“哧哧”声中,细细地粉沫围绕着钻头形成了一个小丘,很是神奇。
  印象中,那时村里人大多用的是泥盆、泥缸,如果碰上瓷盆瓷碗,他就会从一个小塑料盒里小心地拿出一个细钻头,镶到钻杆上。他说,那是金刚钻,很贵的,因为一般的钻头钻不了瓷器。当时就感到奇怪,为什么会钻不了呢?后来长大了,知道了“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句话,对此才有了深刻地理解。
  钻好眼后,他就开始钉锔子,锔子有铜质,也有铁质的,铜的要贵一些(鲁迅先生的作品《风波》中也提到了它),大小也不一样,补碗的最小,补盆的次之,补缸的最大。
  老人先将锔子的一头轻轻用小锤敲进钻眼,而后轻轻拍打,将锔子拍到与所补物品严丝合缝,再将另一头敲进钻眼里,抹上特制的灰膏后就成了。白白的灰膏,配上或黑或黄的锔子,就好象浮雕一样。补锅时,过程差不多,只不过不用锔子,破了个小洞时直接在破洞处用铆钉铆,破洞较大时用厚铁皮铆住,最后抹上灰膏。
  补一个碗、盆用不了多少钱,补好后,只要不再次打破,可以用好多年,因此,老人的生意一直很好。偶尔没生意时,他也会摘下老花镜,两只手抱住一个膝盖,与围着看热闹的人们聊聊庄家收成和家长里短,其乐融融的样子。
  后来,村里人的生活慢慢好了,收入也逐渐提高了,家里面再有破了的锅、碗、盆什么的,一般直接就扔了,很少有人再拿到外面去补,老人在村里出现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再后来,因上学、参军,在家的时间少了,见到老人的机会就更少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锔锅老人的身影不再在村里出现,说起他,人们都说好长时间没有看到他了。或许,他早已经去世了吧……
逝去的吆喝声
怀 念  灵 性  一 种
足球往事
碰 撞
集团公司二○一○年职工乒乓球赛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