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11日,集团召开北科大工程硕士班欢送会,这是集团近年来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研究生班,是集团党委基于集团长远发展和战略规划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打造集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署,也是集团为未来发展储备人才的一项重点工程。集团党委积极倡导和鼓励青年员工走出去专业化学习,对青年员工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高度关注以及对集团未来发展生力军寄予的厚望。集团通过引导学员自治,充分激发学员的责任感和学习热情,在培训专业理论的同时,训练其管理能力和协作能力,力求打造一支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为企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精英队伍,为集团未来发展储备优秀的新生力量。
集团人力资源部从去年10月起便开始着手筹备北科大工程硕士班。先后多次赴北科大进行考察,就课程设置、师资安排、教学组织、配套服务、培养费用等与北科大研究生院、天津学院进行反复磋商,结合培养方案,在集团内充分征求矿业、机械、项目管理专家的意见,为学员们精心设计课程方案,最终各单位通过公平、公正考试,选拔出82名第一期工硕班学员。
4月14日,学员们带着集团领导的嘱托、家人的期盼,相继奔赴北科大天津学院,截至17日已全部办理完入学手续并顺利开课。离开校园多年的他们在那里还好吗?是否还能重新做回学生,是否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变,是否有这种或者那种的困难需要帮助……
4月23日,本报记者赶赴天津对他们进行了专题采访,采访中我们得知,他们第一时间组建了班委,建立了QQ群。短短的几天时间,他们已经通过了四门课的考试,学习非常紧张。尽管我们只陪读了一天,但是我们已经被紧张的学习节奏所感染。为了搭配好学习和休息时间,三个班的班委为学员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他们将筹划篮球大赛、演讲比赛、内务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来感受他们在北科大的学习和生活,今后我们将持续关注他们在北科大校园的成长生活。
镜头一:清晨,集团入学的三位男生(孟令君、刘润哲、陈永强)站在学校大门口等待我们的到来,天津的相见让我们彼此倍感亲切。他们中的大哥大孟令君班长代表校方热情接待了我们,我们昵称他为“孟孟”,孟孟带领我们参观了学校,安排我们一天的学习生活。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孟孟短短几天已经俨然成了这里的后勤大总管,只要任何班级同学的事情,只要经过他一协调,那都不是事。孟孟的热心和爱心受到了其他同学的表扬,我们为他的进步感到骄傲。这里的故事我们更多的是通过他的介绍得知的,他所在的班级是项目管理班,他把这里的学习生活俨然安排成了自己的第一个项目,安排得井井有条。
镜头二:在学校偶遇地产旅游集团的陈永强,他是项目管理班的一名学员,同学们昵称他为“强哥”,不是因为年龄大,而是因为备受大家尊重。平时总是细心地帮助同学,热心、耐心,我们打趣地也称之他为“强哥”。我们问“强哥”想家了么?他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儿女情长。我在这里一切都好,不是吹牛,我有来回跑的时间,还不如在自习教室里看看书,这里的学习任务真的挺重的,如果平时不紧张学习、复习,想通过考试很难。”
镜头三:集团的同事都知道我们有个摄影达人,他的名字叫做刘润哲。润哲年龄不大,但是知名度颇高。他的作品,大家拍手叫好。入学前,他和孟孟作为第一批先期部队,照了很多校园风光。回来发给我们,我们评论,学校的环境简直太好了,简直是欧洲式的校园,让没机会去学习的同事们羡慕不已。他笑嘻嘻地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周边环境,我们外出学校基本靠走,因为这里交通非常不发达,所以同学们为了一睹校园周边的欧洲风情小镇都要步行十几公里。同学们尽管脚磨出了泡,但是真值。我想用我的相机拍下来我们在这里生活的点滴,让大家看到我们的生活。
镜头四:矿业班的自习室里多了几名同学,还多了我们两个本报记者,为了体验学习生活我们静悄悄地插班进教室,事后得知,后排的几名同学并不是矿业班的,有的是机电班的,有的是项目管理班的,他们今天上午没有课,为了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全面,他们来见缝插针听矿业班的课,并向我们表示真的是受益匪浅,原来不懂的问题,听老师简单一点拨,心里豁然开朗。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机会难得,多学点本领,就是自己的,回到单位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我们不想休息,想多学点。”
镜头五:82名学员,男女比例是78:4。4名女同学俨然成了大熊猫般的人物,倍受男生的关爱。男生们细心照顾这里的女同学,让她们不想家,有了脏活累活,大家踊跃帮忙。女同学们感动地说:“黄金男人就是爷们!真汉子!我们会珍爱这份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