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岭矿业公司2014年探矿增储工作侧记
今年以来,红岭矿业公司各探矿地点捷报频传,全面开花。在3.394平方公里采矿权范围共投入地质探矿资金2430万元,施工地表钻孔31个,钻孔见矿率达到94%,共完成钻探工作量23000米,预估新增矿石量1674万吨;在82.79平方公里探矿权范围投入地质勘查资金约578.59万元,发现矿(化)点25处,预估新增矿石量12.25万吨。这些资源的探获,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刻不容缓的任务
由于历史原因,红岭矿业公司在组建前,一直未能展开深入细致的探矿增储工作。新公司重组后探矿增储成为重中之重,公司组织开展了“红岭成矿带深部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科研项目,综合分析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红岭矿区成矿特征等,结合物探测深,确定了红岭矿区成矿向南西侧伏的规律,圈定找矿靶区,进行钻探验证,在多个靶区获得了地质找矿的突破。
矿产资源是矿山的“粮食”,也是发展的“生命线”。2013年7月份,该公司3000吨/日采选扩建项目达产后,生产能力逐步提高,至今年年初,日处理矿石量已达到4500吨以上,年处理量预计达到163万吨。资源储备已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稳定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尽快探获新的资源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此,该公司专门成立了由总经理任组长、分管生产副总经理为副组长的探矿增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公司的地质探矿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人、财、物上优先保证。同时,通过招标确定了钻探施工队伍。
今年三月份,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该公司技术人员与施工单位——赤峰地勘三院钻探人员踏着冰雪,打响了探矿增储攻坚战。
挖掘机能“登山”
阎占沟——海拔1300米,地处该公司尾矿库西南部,山势陡峭,延绵起伏。2013年,该公司在此处施工的TC49探槽,见矿效果较好。设计的ZK33号钻孔正位于山顶之上,但由于施工条件极其艰苦,解决水、电、路问题都存在困难,探矿工作一直未能开展。
今年10月份,为啃下这块“硬骨头”,该公司总经理杜云龙与地勘三院相关人员多次沟通协调,商讨施工方案。初时,地勘三院提出了由山底打平硐的办法,按此办法施工不仅需要增加施工费用20余万元,而且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也不容忽视。该公司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否决了这一方案,改为由拉水车运水,在山脚设工作站负责供水,在山顶施工钻孔的方案。
然而,如何把钻机运到山顶?却成了一件令人“头疼”的大事。铲车上不去,道路无法平整,车辆无法通行,而靠人工搬运更是难上加难。为此,该公司领导与施工单位人员多次到现场踏勘,最终确定了由挖掘机进行搬迁的方案。即将钻机设备吊在挖掘机吊臂,由挖掘机铲斗“扒”住山坡,一步步“爬”上山顶。搬迁当天,现场人员的心都悬在半空,但经过精心准备和周密组织,最终还是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搬迁任务,保证了钻机的顺利开钻。
这只是该公司今年探矿增储工作的一个缩影。正是靠着这股紧密配合、相互协作的无畏精神,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靠勇气和智慧闯关
5月上旬,已是草儿返青、树木吐绿的季节,一场强降雪却突如其来。时值ZK13钻孔钻机需搬迁至ZK11钻孔,两个钻孔之间相距1000余米,均位于农田之内。为帮助施工队尽快完成搬迁任务,该公司分别派出农柴汽车和铲车进行协助,但由于土地已解冻,十分松软,加之大雪覆盖,现场泥泞不堪。参与搬迁的汽车和铲车先后陷入地里无法脱困。得知此情况后,该公司又紧急调动一台挖掘机进行救援。整个搬迁过程从早上6点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当搬迁任务完成时,参与搬迁人员均已疲惫不堪。
ZK1404钻孔位于该公司矿区西南部,此处地下溶洞较为发育,导致钻探井内漏水严重,施工难度非常大。该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得知情况后,每天靠在作业现场,与施工方共同寻找解决办法。起初,他们采用化学浆液护壁堵漏方法进行施工,但多次试验后仍未见成效。后来,他们又采用泵注法,灌入水泥进行封孔堵漏,经过连续三次施工,终于解决了漏水问题。该钻孔最终完成工程量850.5米,见铁矿体伪厚度10米,全铁、磁铁品位均在50%左右。
在整个钻探施工过程中,无论施工方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该公司总是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从供水供电到场地平整,从车辆使用到对外协调,始终将探矿增储放在首要位置,开辟“绿色通道”优先给予解决,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更加紧密的协作
然而,地表探矿非易事,涉及方方面面,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全局。为此,该公司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大局观,上下联动,紧密配合。地质技术人员与施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制定了合理的工作方案,按照“轻、重、缓、急”和突出重点的原则,合理安排钻机施工顺序。每当钻孔见矿时,公司领导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分析,并多次召开协调会,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邀请地质专家到矿提建议,使钻探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为争取牧民对占地补偿的理解和支持,该公司一方面根据施工设计,反复踏勘,使钻孔施工场地和修整的道路尽量少占用草场,并要求施工队严格进行文明施工,杜绝乱占乱压。施工结束后,及时清运垃圾、平整场地,撒草籽恢复生态;另一方面按照“一个尺度、一条标准”的原则,对钻孔的占地补偿实行统一价格,坚持原则,不搞特殊化,从而形成惯例,减少协调的难度和时间。
凭着山东黄金的过硬的声誉和与周边嘎查的良好关系,大部分钻孔占地补偿都能顺利谈下。然而,在此过程中,也有个别牧民以补偿价格过低为由,拒绝钻机进场施工。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该公司负责占地协调的总经理助理王光振总是不厌其烦地上门“软磨硬泡”,并通过村干部、朋友、子女轮番做工作,反复商谈,最终都能达成一致,确保钻孔能够在设计位置顺利施工。
放眼红岭群山,遥看矿区内外,时时可见钻探人忙碌的身影,沉睡地下的宝藏已被悄然唤醒,这必将成为该公司加快发展不可或缺的“血液和粮食”。 (吕金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