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http://wwww.sd-gold.com
投稿邮箱:88561854@163.com
总编:吕海涛
执行总编:徐建新
主编:王凡 (0531)67710577
责任编辑:王伟霞 67710590 康大维 67710537
□ 王建华
近期举国上下又是一轮“人才兴国”的热议。在传递西学火种的一代骄子--“季老”“宪益”西去,“三钱”远行,“杨李”已是垂暮之年的伤感之余,国士渐稀让人心里空落落的。天公抖擞只造了些水灾,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人才何日能拔地而起,傲立于世界人才之林呢?此忧心诘问古今未绝。
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引用宋叶适的话,“法令日繁,治具日密,禁防束缚至不可动,而人之智虑自不能出于绳约之内,故人材亦以不振”。顾炎武感叹“宜乎豪杰之士,无以自奋,而同归于庸懦也”,指出有些制度“以防奸宄而得之者十三,以沮豪杰而失之者,常十七矣”,“今与人稍谈及度外之事,辄摇手而不敢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用制度约束到人也不能再动脑子说话和干事,创新的事都是要承担责任的,所以不敢做,一起向混日子看齐。无“自奋”的个人,亦不会有“自奋”的整体,这要从制度上找原因。更有甚者,把选人才的法规作为谋利的权利,“法益繁,弊益生,世风亦日益坏”,在繁杂的程序中,依然“劣胜优汰”。在让人才流失的同时,法规并不能约束庸才作乱。“自万历以上,法令日繁而辅之以教化,故其治犹为小康。万历以后,法令存则教化亡,于是机变日增,而材能日减”,就是说人才制度没人相信时,社会风气变坏,突发事件增加,加剧了人才流失。
《墨子》把这种情况评价为“使治官府则盗窃,……使断狱则不中,分财则不均”。《吕氏春秋》也说这种人“列近则持谏,将众则罢怯”,“谋不足以翦除奸凶,而诈足以抑扬威福”,就是说靠近领导不反映真实情况,不提建议意见,害怕和群众接近,不敢扶正压邪,只能趋炎附势。千年以来选用人才上的腐败,祸国殃民。
宋代司马光说,“为政得人则治,然人之才,或长于此而短于彼……若指瑕掩善,则朝无可用之人;苟随器授任,则世无可弃之士”,并以此论创造了分门别类的十科选才方法。《郡县论九》里说,“功名之路无乃狭乎?化天下之士使之不竞于功名,王治之大者也”,道出了“官本位”堵塞了国家人才的道路。学术、艺术、技术要靠拢权术才得张扬;院士、学者、专家戴上乌纱就能成其大者,不与权力挂钩就不入社会主流,一旦挂名什么“长”,什么“委员”,什么“主任”就可以认定“处级”、“厅级”。独官场之路狭乎?非路窄,实是利熏趋者众也。整肃官场,管制权力,重商重农,允公允能,是人才甘于“随器授任”的前提,是“人才兴国”的大事。
称韩信“在汉汉重,与楚楚安”的西汉,是历史上一段人才环境比较宽松的时期,对人才的重视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汉代对人才的认识被顾炎武赞为“知本之论”的董仲舒说,“素不养士而欲求贤,犹不琢玉而求文采”,这话在当今社会仍发人深思,振聋发聩,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启蒙指导意义。
严复、蒋百里、蔡锷等人才东洋习武归来收拾清末民初的烂摊子,新中国在“三钱”等一大批从美欧回国的饱学之士支撑下,从废墟中站立起来。如今中华民族崛起的重任仍是依靠引进人才去承担?还是继续艰难地改良中国数千年封建文化的土壤,使之成为培育世界人才的良田沃土,而后收获中国全面现代化的硕果。观中外古今之变,崛起之路疑有他途。解读“人才兴国”应含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