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她培养的人才能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她的培养模式能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十年勤奋耕耘,三十载砥砺前行,在勇担黄金系统专业人才培育之重任的创新发展之路途,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之旗帜下的不懈探索之征程,山东黄金技校依托传统的专业化教育,以人才培养为根本,通过重点培育有助于黄金系统领军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重点培育黄金精英的创新力、领导力、开放视野以及战略决策能力,在知识更新频繁的今天,凭借人才培训新体系取得的了不起成就,奠定了她在黄金行业的“黄埔军校”之地位。山东黄金的许多主要领导和主要部门负责人,便因曾经结缘黄金技校,曾经在黄金技校获取了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上的新营养。
集团总经理陈玉民在担任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时,曾在黄金技校参加了三个多月的系统学习;股份公司总经理毕洪涛、集团总部王树海经理、范作鹏经理等也得益于这里的系统学习。他们只是黄金技校所培训人才大军中的一小部分,集团还有许多优秀的黄金技校学员在不同的岗位上与山东黄金同呼吸、共命运,以担当、能力和卓越的远见为山东黄金更好更快地发展积蓄力量,不懈奋进。
陈玉民(现任集团总经理):
三人有吾师,终生须学习。黄金技校的员工培训项目,进一步开拓了大家的视野,交流了学习体会,亦提高了大家的业务素质。
毕洪涛(现任山东黄金矿业股份公司总经理):
欣闻黄金技校校庆,内心不禁感慨万千。作为她曾经的一名学子,虽说只有过短短三个月的工商管理培训经历,但是,在那三个月之中获得的专业养分和宝贵经验,让我在企业快速发展的改革进程中,有幸以参与者、改革者的身份融入并获得了个人的快速成长。这些宝贵的知识让我终生受益,祝愿黄金技校越办越好,祝愿我们的企业越来越好!
王树海(现任集团工程管理部经理):
辛勤育人三十载,三尺讲台谱华章。技能管理齐并重,孕育黄金好儿郎。值此黄金技校建校三十周年之际,祝愿黄金技校越办越好,积极创新办学模式,为集团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范作鹏(现任集团运营管理部经理):
乙末之年,三十而庆。余感受黄金技校当年培训之恩德,是以造文铭而致谢!黄金技校誉为黄金企业之大学,赞曰黄金人才之摇篮。吾辈曾三月受学于此,备受启蔽之恩,而得视野之开阔,经验之总结,差距之缩小,管理之提升,专业之拓展,面貌之改变,知识之储备,能力之增强,方法之改进,终获受益终生之财富!古曰:艟艨巨舰,非桨舵导引之助不能乘风破浪;北溟鲲鹏,非长风托举之力不能奋翼九天。是以感激之心境唯祝三十而立之黄金技校承载梦想,继往开来,登高望远,再上层楼!
马晓东(现任工程公司总经理):
2004年,有幸在黄金技校接受了三个月的封闭培训,近几年我又陆续到黄金技校接受了集团中层管理培训、矿业股份公司复合型高级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等多次综合培训,收益匪浅,感触很深。我在这里不仅系统的学习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及策划、财务管理、职业经理人技能、生产及品质管理等专业培训知识,还接受了能够显著提高团队战斗力的高品质、高品位、高层次的培训服务,为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黄金培训中心现已成为山东黄金集团名副其实的企业家的摇篮,他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完善,培训方式不断创新,培训内容不断深化,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培训的平台不断扩大,使广大学员从思想的洗礼到理念的升华,从知识的传输到价值的塑造,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祝愿黄金培训中心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作为山东黄金集团的“黄埔军校”,不断为集团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技术、管理人才,为山东黄金的百年发展大业做出更大的努力!
刘洪武(现任有色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
满怀喜悦之情参加了黄金技校30年校庆和暨第31个教师节座谈会,与老师和学友们深情畅谈,追溯着学校30年艰辛浸融光辉的历程,倾听着个人与学校休戚相关、共同成长的感恩,眷恋的思绪再次回放着与技校的不解情缘,精神之魂再次渴求栖息智慧圣地。回想2003年之冬,我有幸参加了集团公司第一届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班,虽是短短的3个月,教授们的渊博知识、真知灼见、儒雅风采和学校的无微不至、游学如归的关怀,唤醒了我褪掉青涩的青春融入社会的苦闷和迷茫,开启了在企业熔炉里锤炼意志、学习再造的航程。此后,我又多次参加了技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成为了技校的终身学员,不仅收获了丰富知识,开阔了思想境界,更坚定了“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意志;不仅是动态的“充电”,更是在心灵沃土深耕精神种子,伴我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勉敬业、砥砺前行。感谢学校,感恩老师,愿烟台高级技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柳耀鹏(现任西和中宝副总经理):
逝者如斯,不知不觉之中,母校迎来了三十年华诞。这让我们每个从校门走出的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也勾起了我对那段美好学习生活的回忆。
二十六年前,当我来到母校时,是烟台市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第五年。学校当时还属郊区,比较僻静,邻前七夼村而建,向西是金沟寨,是作家冰心童年生活过,并为之留恋一生的地方;西南是石峰突兀的岱王山,绿树掩映,郁郁葱葱;东临烟波浩渺的黄海,崆峒岛若隐若现。清晨,朝阳从海面蓬勃而出;傍晚,落日的金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犹如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那时,学校刚建成不久,一座集教学、办公和住宿于一体的四层综合楼,一个简易的餐厅,实习的场地是枫林路边的几间简易的民房,半封闭的围墙之内是我们的校园,校园靠南侧一个基建完还没有铲平的土堆上,耸立着几棵洋槐树,春天来临时满树的槐花在月色之下散发着阵阵清香。校园的东边是一个池塘,雨后的校园中,蛙鸣声阵阵,读书声朗朗,这就是我最初记忆中的母校。
三年的学习生活匆匆而过,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一群较我们年龄略长几岁的老师,与我们同吃同住。教学设施、实习场地虽然简陋,但老师们却丝毫没有放松对我们的教学要求,无论是理论授课,还是实践操作,都恪尽职守,一丝不苟。我们就是从这里开始,在师长们的呵护和培养下一步一个脚印走向矿山,踏上社会。在这三十年里,母校向山东黄金的各矿山输送了大批技术工人,他们都已成为各矿山发展的中坚力量!
母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既是传道者也是建设者,一面教书育人,一面筹划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在我们毕业后的几年时间里,多媒体教室、新实习车间、教学楼陆续建成,教学、就餐和住宿条件都有明显的改善,旧貌换新颜,每次回学校都能感受到巨大的变化,这其中凝聚着各位师长的无数汗水和心血。
注定今生与母校有割不断的缘分,我人生的每一次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母校的培养和支持。2004年,在母校参加了山东黄金集团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使我个人素质得到较大提升。2015年又重回母校参加矿业股份公司高管层培训,使我受益匪浅。
在校庆三十年之际,我要感谢我的母校,是她一路陪伴我成长,给了我成长的信心和力量。值此建校三十年之际,感谢母校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对我一如既往的关爱和支持,祝母校在未来的日子里蓬勃发展,争取更大的辉煌!